成大戰地轉身・轉譯再生團隊與前文化部長鄭麗君等人於梅石展館合影(沈揚庭攝)

國立成功大學自 2020 年投入「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統籌執行計畫」至今已近兩年,其中軍事文化遺產的轉譯再生是此計畫關鍵策略之一,成大執行統籌與策略規劃,整合各階段介入的建築設計團隊,輔助團隊設計、再造逐漸頹圮或消失的軍事據點,使其逐步融入馬祖的當代生活,也成為連結國際的展示平台,開發永續經營的潛能。由傅朝卿教授、鄭泰昇教授、龔柏閔老師作為「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計畫的主要策展人,邀請已對 14 處馬祖軍事據點題出或完成改造構想的 13 組建築設計團隊,加入此次藝術島的展覽,並於其中第一個執行完成的改造據點「梅石軍官特約茶室」展出,別具意義。

首屆 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

近期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首屆 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在 2022 年 2 月 12 日至 4 月 10 日登場,首屆主題「島嶼釀」將馬祖四鄉五島集結起來,透過 8 個策展計畫、39 件藝術作品、3 個空間建築作品,呈現 41 組藝術家與在地共同創作的馬祖島嶼新印象。其中位於南竿梅石營區的策展計畫 8:《戰地轉身,轉譯再生》是由成大數位智造工坊與設計中心攜手打造,展示由國內著名建築團隊操刀的 13 座軍事遺產活化提案,呈現馬祖軍事遺產的當代價值。

崚(Langform)所展現的數位工藝

南竿梅石營區的展館其中一大亮點便是由數位智造工坊所設計的金屬長桌─崚(Langform)。該作品的設計者蕭瑋廷與吳怡諄考量到展場位於梅石 831 二樓,有大面積的玻璃開窗放眼望去就是馬祖山與海的交錯,第一個想法便是希望這件作品具有某種透明性,低調、內斂並且融合在這片窗景裡。第二個考量就是如何將馬祖某種特質、語彙和文化透過「轉譯」的手法在作品中巧妙的呈現出來。

崚(Langform)

在設計與製造上面一直有兩個挑戰需要被思考與解決,因應作品尺度是必要在基地現場才能組裝,組裝上是否要依賴金屬焊接。然而因為空運與海運的限制,完整的將電焊機運送到基地似乎不是個好方法,因此「如何在馬祖島上不靠焊接,快速組裝這件作品」就會是第一個挑戰,再來則是時程上的安排我們只有兩個禮拜的時間能製造所有的零件,所以「要如何設計出能在短時間內被製造的作品」也會是另一個重大的挑戰。

機械手臂搭配參數式設計發展出金屬彎折工法展示了新的數位工藝(數位智造工坊 蕭瑋廷 攝)

數位工藝

面對「快速組裝、短期製造」兩大需求,設計者將 6 米的長桌分割成 20 個 30 公分長的模矩化單元,並且擷取六面幾何體的外框線配上橫桿結構來做為主體,以線的方式去取代面好處是所需要的零件將大幅減少,而保留幾何體的外框線使所有桿件折角大多都是 90 度會降低製造時的不精確所帶來的失誤進而使製造時間縮短,並且模矩化的處理使的某些零件可以做替換以免發生零件數量不足的地方。製造上數位智造工坊透過機械手臂搭配參數式設計發展出金屬彎折工法,使需要被製造的零件能以「大量客製化」(Mass Customization)的手法,在成大校園完成所有的零件製程。該作法也成功的將機械手臂介入數位製造轉換成一種獨一無二的「數位工藝」(Digital Craft),為台灣的科技結合藝術領域展現了一種全新的創作手法。

崚(Langform)的異地製造、異地組裝過程集錦。(數位智造工坊 沈揚庭 提供)

由於馬祖地處離島,因此數位智造工坊在崚(Langform)的組裝上發揮了數位時代的「異地製造、異地組裝」的概念,預先在台灣完成所有的金屬構件與 3D 列印接頭的設計與製造,再將其零件裝箱空運至馬祖進行組裝。最終在馬祖南竿梅石營區 2 樓展館被順利組裝完成的崚(Langform),展現出與當地山勢水色相互融合的效果,線性的架構所留出的框景將馬祖的風景匡列其中,而由機械手臂所精準製造的金屬線條更是轉譯了在海水中浮現的蒼勁山勢,使整體作品呈現出科技藝術相結合下的數位工藝。

指導老師之一成大建築系沈揚庭老師表示,本次的設計作品所挑戰的不僅是科技與藝術相互結合的數位工藝,更是實現了數位時代異地設計、異地製造、異地組裝的「工廠解構」特質。可以想像未來傳統的巨型工廠將被解構成無數分散卻相互聯繫的微型工坊生態體系,它們可以在物聯網(IoT)與數位雙生(Digital Twin)的架構下更靈活的在不同的地點進行設計、製造、組裝的分工與協作,為產業帶來人人設計、人人製造、人人組裝的革命性數位轉型與創新。

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新聞中心 (2022年2月22日)。成大與馬祖攜手打造國際藝術島梅石展館。

取自 https://web.ncku.edu.tw/p/406-1000-234618,r3375.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