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大歷史系謝仕淵副教授主持,以系統性方法的設計,透過社群協作的介入,以策展方法促進議題的公眾溝通與當代價值,讓島嶼生活資產具有當代的新生命。課程包括在本校進行的前導課程(110.10.02、09、16),在馬祖進行的調查工作坊(110.10.27-30),乃至最後的布展實作(110.10.31),工作坊課程的基礎是以田野實作為研究方法,以島嶼漁村生業與飲食文化、島嶼雜貨店為調查主題,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同時具備田野技巧及田野實作,並且將調查成果轉譯為以公共展示為目的的故事題材,提出以島嶼漁村為觀察對象的文化路徑與策展行動方案。

田野調查發現康熙年間界碑:歷史系謝仕淵老師團隊和研究生廖伯豪在馬祖進行的田野調查中發現康熙二十八年界碑,對馬祖文化具有重大貢獻,連江縣文化處啟動文資調查並將石碑列為重要文物,媒體報導截圖如下

課程以調查與研究島嶼漁村生業歷史及飲食文化兩大主題,培養學生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策展實作之能力為目標,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備田野技巧及田野實作經驗,能夠掌握對不同議題進行研究的田野工作方法,並且轉譯為策展形式之方案。學生分組進行口述及田調、腳本撰寫、微型策展實作,共計三階段課程推進,所完成之成果與學生所製作的腳本除現地發表與微型策展之外,預計將成為馬祖北竿「五間排漁家展示館」之常設展可運用的文化資源,讓學生研究調查積累留在現地,透過田野現場所產出強化展示內容的可看性,也讓參與學生重新理解文字資料可能帶有特定書寫意識和立場的侷限,田野現場能夠產生和文獻材料的對話效果。

島嶼生活因特定的歷史與自然條件,而產生了不同的生業型態,以田野現場馬祖為例,因位於閩江出海口,豐富且多樣的魚類資源,給了在地人發展漁業的良好條件,但同時又必須面對漁產保存問題,並延續福州原鄉的飲食習慣,發展出一套融合了人文與風土的生活模式,不只可見於本次課程主要設定的生業與飲食文化上,更涉及了在地的傳統信仰、廟宇組織等社群網絡中,亦是當代馬祖田野現場值得觀察探究的島嶼文化。

在五日的田野過程中,學生產生想要更加了解馬祖過去的動力,尤其是隨著每日田野的經驗累積,逐步意識到文字資料所帶有特定書寫觀點和缺少底層人物的生命經驗,歷史研究者能夠讓「文獻」和「田野」產生對話,還原更為真實的歷史現場,並藉由展示手法說一則則帶有地方觀點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內容在田野工作坊最後一日,在田野報導人和馬祖當地民眾前展出,並由學生親自口說發表,再由當地人反饋意見,對於在地人而言,自己生命經驗被理解、被書寫,到正式展出,是一般民眾少有的經驗,也凸顯出底層社會的歷史研究難以進入博物館展示空間的問題。因此,本次課程和田野工作坊,除了是讓歷史相關科系學生實際操作從研究到展示的過程,更試圖嘗試一種不同於學院研究範疇的博物館展示,期使為馬祖近年來強力發展「島嶼博物館群」的策略,能夠帶來當地文化研究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