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南竿
7 6 月, 2022

南竿26 – 海角藝文基地

附件二 南竿26據點(全)_頁面_16
附件二 南竿26據點(全)_頁面_05
附件二 南竿26據點(全)_頁面_15

對於歷史的回應

在時間的河流裡,每件事物都是歷史的一部份,我們認為願意關注一個歷史事件的事實,本身就是與歷史對話最好的表達。關於南竿26據點,包含著因應戰地任務的需求而被建構出來的物質面的部分,亦即軍用房舍、地下坑道、機槍堡、砲台、壕溝…等這些實體痕跡;也有在歲月累積中,許許多多在此駐地官兵的生活與場所記憶、以及遺留在場所裡時間通過的痕跡,這實體與回憶兩者之間的交融正是構成南竿26據點的重要元素。當然不僅僅是26據點,所有據點都擁有這些特質,只是站在時間刻度的當下,我們對它所採取的手段,究竟該如何與歷史串接,找到最好的序存方式?

以最大限度保留歷史現場

我們認為以最大限度保留歷史現場,是非常關鍵的作法。如同前段所述,一個場所包含著硬體與軟體兩部分,建築構造體作為承載一切的基礎,必然需要保留一定可供辨識的程度,如此才能有與過去接軌、並記錄當下以及往未來接軌的可能性。

以合宜的內容加以填充

對於歷史場所的再利用,我們認為除了要回應基地空間型態的特質之外,置入合適的機能是最重要的關鍵,以一種後續能合理被營運與維護的方式,才能真正讓一個據點有續存的可能性。在新的機能中,我們想像「對於舊有空間的凝視與觀看」是絕對必要的,因此新加入的空間內容需要能夠回應這樣的角度,讓進入到該空間/場所本身就是一次對於歷史現場的直接體驗。

新舊並陳的當代性

面對舊有的構造物,一昧的保留並非最好的作法,尤其在軍事空間這種特殊類型的基地,在建設當初就採取一定程度的迂迴性、遮蔽性、不可及性的情況下,在當代開始要對外開放之時,勢必有一定程度的調整與改造,加上使用海砂導致鋼筋鏽蝕的情況,如何兼顧場所體驗與環境安全,更不能迴避對於既有構造的更動與重塑。由於每一次的行動都將在未來形成歷史的印記,因此在改動過程中的各種作為必須保有當代性,讓人們可以辨識舊有的部分、新的部分以及兩者被連結的方式。如此,真實地反應當下的技術與工法,不僅不會讓人產生混淆,也是正面回應歷史並延續歷史的作法。

設計概念說明

一座與海天緊密互動的藝文基地
從南竿26據點的所在位置與空間特性來看,非常適合作為南竿/馬祖的藝文發聲器,一方面,此地與機場和最熱鬧的村落(介壽村)相近,卻保有一定距離可形塑完整的場域氛圍;另一方面,基地的空間型態與尺度亦可多元調整、變化,作為小型藝文場所可謂相當合適;此外,馬祖四鄉五島尚未有以鼓勵藝術展演與文化創作為核心的常設場所,南竿26據點可藉此契機,設定為島內外藝文交流的空間,開始讓在地創作萌芽,也作為創作成果的累積基地。這座藝文基地有兩個前提內涵:

以島自身的需要為出發點

許多具有絕佳景觀資源的既有空間進行再利用之時,無可避免朝向觀光發展的角度去思想,不過就馬祖的條件來說,每年只有半年屬於旅遊季節的時間因素,以及每日航班有所限制的條件下,基地的再利用定不能僅偏重遊客與觀光的面向,還要多放入在地使用的內涵,如此才能讓據點的能量綿綿不斷。打動人心的觀光經常建立在深度參與當地生活的條件之上,因此要推動據點活化,使其將來能作為入島觀光的重點/亮點,並且成為不可替代的一環,除了基地本身絕佳的景觀條件之外,必定還需要跟島民的生活有著一定程度的脈動,如此也能為基地注入不斷的活力。

低維護量的空間

我們很清楚知道,空間的生成與場所的經營需要對的人與對的事共同謀合,支撐場所有著持續不斷的活水,需要投入一定程度的資源,然而,在可預見的短期未來裡,我們也很明白各方資源是極其有限的,不管是營運資金的注入或是經營維護的人力,更重要的是島民內部的人文能量形成需要時間來滋養,因此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之下,我們認為「海角藝文基地」在初期應該以低維護量的模式來推動,在可負荷的狀態下維持使用與營運,待島上能量積蓄足夠之後,便可輕鬆支應並作為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

專案

戰地轉身 轉譯再生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